高房價時代,要不要買房.png

如果購買一間房子等於買一家公司

人們為了有一個避風港,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,就會想購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或套房。

人們獲得的是安全感、房屋升值(?)、不用付給房東房租,而相對應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一部分的自由(隨時可以更換工作、現金流等)。

購買一間房子等於買一間已經成立的公司,買中古屋就是買老公司、買新建案就是買新公司,總之需要先付出一筆錢,而銀行願意用低於市場的利息,貸款給你。

買中古屋就要檢查管線、重新刷漆裝潢、調查房屋是否為凶宅,就像老公司需要稽核財務、庫存狀況、刷新公司外部形象、調查公司過往商業信用。

買新建案就需要在交屋時檢查漏水、斷電、合法性,之後要裝潢,就像新公司需要查看合法性、金流、設定公司內部規定。

 

財務投資與未來處理

購屋者只需要付出2、3成的房屋首付,所以槓桿大約是5倍。而購屋者需要持續每月補錢進去,否則會被斷頭...

投資成長型公司的本益比是非常重要的,淨利成長20%,本益比可以達20倍。淨利成長10%,本益比是10倍。

這20年來租房子的每年租金收入大概是總房價的2%~2.5%,比投資金融股(5%)低很多,為什麼呢?我想除了是低風險資產外,也可能是房地產被視為是一個高成長的公司

那些因素造成這間房子公司持續成長了20年呢?

1.人口持續成長,剛性需求持續增加。

2.房屋貸款利息下降至1.5%。且貸款年份達30年。

3.人民越來越有錢,買房子就像在玩大富翁一樣。

活越久的人錢越多(會理財的),不限制購屋數,那些人就會一直買房佔地為王,越晚出生越可悲。這也是資本主義可怕的地方。所以我覺得還是必須限制購屋數、增加持有房屋的成本,才有可能限制這個行為。

建材、人工成本增加是我覺得偏小的因素,因為工人在蓋房子的成本上占比真的少,新房子漲就算了,舊房子也漲成那樣是什麼意思?就算是新房子買不起,所以買舊房子,也頂多是折舊與資金轉移效應互相抵銷吧?

 

買公司最主要是為了賺錢啊,賺完30年後,要馬是賣掉、要馬是留給子孫。

現在花1300萬、分期30年,買30年的老屋,就是1300萬陸續投入到這間公司,然後好好經營待30年後,可以賣掉或留給子孫住。

但這會有兩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如果現在面前有一間60年的老屋,你會花多少錢嗎?估計你不想買吧?

第二個問題留給子孫住,子孫會想住60年的老屋嗎?到最後應該也是賣掉吧,也就是賣地給建商了,然後由他們重新整理後賣出。你覺得這個地坪可以在少子化的未來賣多少呢?

新建案如果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,就像是一個空有需表的亮麗公司,卻沒有屬於他的實際價值。

 

房價的未來性

我覺得目前的台灣剛走入生育率小於死亡率的年代,壯年人口還是多數的(看漲),但在20年後,人口老化將會讓房屋的房價逐漸無買盤支撐而走跌。

這幾個月美國聯準會為了降通膨而實施的緊縮政策。而從台幣價值來看,不能讓台幣價值暴跌,否則會影響經濟。所以如果台幣貶值太快將會繼續升息、如果貶值趨緩就會暫時不跟上升息。

以目前台幣的貶值狀況來看,我個人覺得貶值太快了,需要抵抗一下才行。

玩大富翁買房子也是為了有人經過時,會付錢給你。如果沒有人陪你玩這盤遊戲時...你會如何做呢?

你還會花錢買房子嗎?還是把錢留在自己身邊,去找另外一群人玩新的大富翁遊戲呢(其他發展中國家,生育率大於死亡率的,例如越南、印尼、印度)

所以當剛性需求與貨幣都不支持房價,房價將會下跌。

除非...台灣政客大量開放外國移民、外國投資、外國人購買房地產。這樣台灣的將會更像鬼島...貧富差距將會更大。

希望未來有錢人們是將錢投資企業,使其發展,然後人人收入增加,多生小孩,唯有這樣國家才能繼續好好發展,房價繼續上漲(良性上漲,現在需要一個修正)

未來會不會居家上班越來越盛行,這樣郊區的房價、山上的房子或許都會有發展,這又是另外一種可能了...

 

順帶一提,你們到大買場會不會比價呢?看到一顆150元的高麗菜跟一顆50元的小白菜,你們會想選擇哪一個?

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選擇先吃小白菜,等高麗菜變成一顆30元的時候再吃吧?那買房跟股票為什麼會選貴的買啊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高房價 買房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 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